2022-03-07 02:39:02
被窝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beiwoys.cc
先不说孩子,我们来看看成年人世界里会发生的一类事情。
假设你是一个妈妈,在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你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于是你去找心理医生。
你跟心理医生描述了你的现状,你提供了很多细节,可是心理医生认为这些恐怕不是根源,心理医生的理由是:也有很多妈妈跟你的处境类似,可是她们并没有出这样严重的问题。
然后心理医生就会帮助你回忆自己的过去:你小时候有过什么精神创伤吗?你自己上学的时候是不是遭受过校园霸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的,是不是从小父母的关系不太和谐?
就这样,你花了大几千甚至上万块钱,跟着这位心理医生一起剖析童年,中间甚至好几次泪流不止,最后你们终于找到了病根:都是你爸和你妈的错。
然后呢?你能怎么办呢?难道回到过去重新过一次童年吗?
像这种所谓的找病根,英语里有一句俏皮话叫做truebutuseless(一般缩写成TBU),对应的中文就是之前很流行的——然并那啥。
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有这样的趋势,尤其遇到那些特别难管教的“问题少年”时,这种解决办法尤其普遍,而且教育工作者还会陷入一个误区:
你看,我们可没有就事论事,我们是真的在找问题的根源。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个学生真的是因为家庭原因导致性格孤僻暴躁之类的,好像他的父母才是那个应该管教的对象。
所以如果你是老师或者是校长,你分析出这孩子的毛病根子在家庭,甚至比如他们家正在闹离婚,那是不是要代表学校去给他们家父母做调停才对呢?
现在,我们提供另一个解决思路:孩子的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他爸妈已经那样了,咱们重新把问题聚焦到孩子身上。
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学界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简称SFBT)”,这个方法跟精神分析学派动不动就回溯到原生家庭的逻辑正好相反。
这个“焦点疗法”完全不在乎你的过去,它不会追究你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它只关心你“状态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通俗的说,它找你的亮点。
还是拿家庭关系的问题举例,比如现在班里那孩子的父母真的在闹离婚,那焦点疗法的心理医生就会这么问:
假设今天晚上有一个奇迹发生了,你们一觉醒来觉得这婚姻还可以抢救一下,那你们说,到底是什么事情称得上是你们的“奇迹”?
然后这对夫妻说:如果还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俩能心平气和的听对方说几句话,那就算是奇迹了。
然后医生就会顺藤摸瓜:你们总不会一天到晚不停的吵架吧?总有安静下来对话的时候吧?那你们还记不记得上次出现这种“奇迹”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状态,为什么当时竟然没有吵架?
你看,这位医生就没有“查家谱看星座”,那些过去了的、注定改变不了的东西,就没有分析的价值。医生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帮助当事人找亮点,找到那个黑暗里微弱的光。
比如现在又遇上一个妈妈,说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很不好,孩子总是不听话,也不尊重她。这时焦点疗法的医生就会引导她回忆:有没有哪怕一个时刻,孩子对你是尊重的?那个时刻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后来这个妈妈想了半天,找到了一个亮点:她说自己平时工作很忙,因为很多时候回到家还要忙,经常因为工作而焦虑,而有那么一次,那天工作做完了,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好像心情比较平静,那次孩子好像就还好。
所以医生后来就这样建议:下次准备跟孩子说话之前,想想工作的事情搞定了没有,没搞定就等会儿再跟孩子聊天,这两件事不要搅合在一起。
找亮点这种方法对人的最大要求是,你得会“找”,你得有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
国外某小学有个叫丹尼的问题学生,从小没有父母管教,一身的毛病。这孩子在学校里天天惹麻烦,破坏课堂纪律不说,动不动就要被送到老师办公室里罚站。
现在我们完全能理解丹尼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是理解有什么用呢?这时候学校的心理医生就找到丹尼,开始用焦点疗法。
医生让丹尼仔细的想想:你有没有不惹事的时候呢?咱们学校这么多老师,就没有一个你喜欢的吗?
结果这么一问,丹尼还真想起来一个,他说他喜欢罗萨老师,罗萨老师的课他就不捣乱。
医生就问:那这是为什么呢?罗萨老师和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吗?结果在医生的帮助下,丹尼总结出了罗萨老师的三个不同之处:
第一,每次丹尼走进教室的时候,罗萨老师都会主动跟他打个招呼,而别的老师因为知道他成绩差还总惹事,就不理他,回避他;
第二,罗萨老师每次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会刻意安排一些丹尼会的问题让他回答;
第三,上自习课做题的时候,罗萨老师会专门走到丹尼旁边,然后问他刚才老师讲的内容听懂了没有。
后来心理医生就召集了丹尼的各科老师,然后拜托各位老师按照罗萨老师的方法对待丹尼,结果是,丹尼后来被叫到办公室罚站的次数降低了80%。
其实像丹尼这种问题学生,有时候一旦找对了解决方法,效果会非常好,提升会非常大,而且丹尼的所谓“问题”其实并没有多么复杂。下面我们说个复杂的。
这是一个发生在越南的故事。
1990年,有个国际慈善组织专家叫杰里·斯特宁(JerrySternin),他来到越南是为了解决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当时的越南非常落后,卫生状况很差,连干净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农村的妇女更谈不上有任何营养知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的状态。
现在斯特宁终于意识到越南有多穷了,可是纠结他们为什么这么穷有什么用呢,所以他的做法也是找亮点:这么大的越南农村,总不至于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没有吧?
有肯定是有,比如有的孩子因为亲戚在政府工作,家里有外快,所以营养好,那么这种不算亮点,因为这无法复制。斯特宁后来还真就找到了一些,家里也很穷,但是孩子没有营养不良的案例。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这些健康孩子的妈妈,有着独特的喂养方法:
第一,其他孩子是每天跟大人吃两顿饭,而这些孩子吃四顿饭,吃的总量是一样的,但是分成四餐。
第二,这些妈妈会很主动的给孩子喂饭,而其他的家庭基本上是随便孩子吃不吃。
第三,这些妈妈会把小虾、小螃蟹连同红薯叶子捣碎了,拌在米饭里给孩子吃,这些东西在越南其实都很常见,但别的妈妈认为红薯叶子是低等食物,所以没给孩子吃。
所以你看,这几个方法放到今天看,是不是也很有道理?吃饭,小朋友胃容量有限,所以少食多餐更有助于消化,而小虾小螃蟹红薯叶子这些东西,能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再加上在一种关爱的场景下进食,小孩子真就长得更好。
最后斯特宁在越南推广了这一方法,他把那些健康孩子的妈妈召集起来现身说法,然后分成小班一起动手给孩子做饭,结果这个营养的问题还真就大大改善了。
找亮点的这种解决方式,既反直觉,却又符合自然规律。
说反直觉,是因为我们的头脑总是倾向于关注问题(或者通俗的说叫毛病),而不是关注亮点。比如你在一个没有特别强好恶的前提下随机看一部电影,相比导演精心设置的某些亮点,你更有可能给电影挑刺,这几乎是一种本能。
同样的道理,很多家长一谈到自己的孩子,很轻易的就能列举各种头疼的点,但是对孩子的优点反而关注不够,因为孩子做错一件事总是会让你印象更深刻,而他做得好的时候,你往往觉得理所应当。
那又为什么说找亮点的做法是符合自然规律呢?因为自然界的进化选择,恰恰是那些亮点的基因能够复制和繁衍。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物种,灭绝了的物种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灭绝,但成功留存的物种才是我们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识别那些好的东西,然后变成我们的实践知识,这才符合天道。
可是我们很多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庭,往往把这件事做反了。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善于让手下各自发挥强项,而不是专注于给人挑毛病,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善于让孩子在正面的激励下越来越热爱学习,而不是成天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还是更需要正反馈的,他做对了一件事,你应该鼓励他下次还这么做,至于他做错了,错了就错了,下次别再错就是了,你真没必要揪着这么一个错误给人来个什么精神分析。
成天喜欢给人精神分析的人,有病的怕是他自己。
所以,理解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可能并不需要先理解问题,甚至你都不需要去直面那个问题。
你会骑自行车,你真的知道自行车的原理是什么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知其然往往恰到好处,知其所以然反而性价比不高。
所以当你面前站着一个问题少年,就算你不回顾他前面的人生,他也是可以被改变的,因为人和事本来就一直在变。
这就像是下围棋,已经下到这里了,你的任务是处理当前这个局面,给自己找条生路,而不是再去追究是如何走成这副模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