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造车,动嘴的太多,动手的太少

2022-03-02 17:00:36

风车动漫网 https://www.21edu-sh.com/

题图|视觉中国

汽车行业正迎来价值重估时期。

2016年起,长城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为代表的汽车企业逐步加大新一代产品平台的研发力度。

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长城汽车2020年费用化研发投入为22.75亿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为28.75亿元,研发投入合计为51.50亿元。自2014年起已经连续六年高速增长,成为国内技术投入最大的汽车科技企业之一。

2020年,长城汽车明确自身定位为“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并不断“以用户为中心”推进自我变革,有几个目标值得关注:

坚持精准研发,形成关键领域的技术领先。

以碳中和和智能化双领域作为研发重点。

动力方面覆盖四条技术路线,分别是高效燃油,混合动力、电驱动和燃料电池。

在智能生态上以咖啡智能为纲,形成“咖啡智驾、智能座舱和智能服务”相互融合的局面。

长城汽车何以形成这样的研发目标?又如何以此为战略构建研发体系?答案对于汽车行业轰轰烈烈的转型来说又有何意义?

这不止是长城汽车自己的问题,也是国内所有致力于智能化转型的汽车企业的共同问题。

智能化转型的“基础问题”

汽车的智能化转型不是风口一瞬,而是长期进程,和互联网的爽文节奏不同,汽车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化转型要从基础做起。

底盘正是这种转型的基础,在大家都在提倡服务、操作系统、上云的热度中,底盘的技术升级鲜有关注,燃油车时代,引进消化吸收仿造就能搞定的事情。

现在没有学习的空间之后,能否独立搞定研发就成为评价一家企业智能化转型水平的关键因素。

不要混淆的是,底盘开发不等同于产品平台。产品平台是一个“概念”,它通常是车企用来展示技术集成度或者战略的标志,而底盘则是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车企热衷于推出平台而少有传播底盘升级的原因,一方面旧的底盘依旧有着足够的空间去塞进智能化组件,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的底盘研发是“难走的路”,做追随者是更省力的策略。

但新底盘的研发需求迫在眉睫:旧底盘可以集成的空间正在降低,更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化组件增多,旧的底盘与新的产品理念不兼容的情况越来越多。

非常典型的事例就是:传统底盘的CAN总线根本无法应对智能汽车数据丰富的需求,因此往往需要车机削足适履,这也是消费者“车机卡慢”的根本原因,没有面向数字化的底盘开发,就不会有真正的智能汽车。

它的工程难度在于要构建一个横跨不同硬件、代际软件的平台,同时对于硬件和软件本身都要实现长期运营,这就对研发部门能否提出统一的软硬件标准,能否将构建服务的需求对应到功能的开发和运营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过去中国品牌长期在底盘技术上受制于人,靠高昂的专利费和技术采购来补课的现状,其实是因为基础技术大量被国外品牌用专利框住,因此引进消化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能规避自研底盘导致的诸多问题。

但我们站在智能出行时代的门槛上,这又是一个技术再定义和构建产品发展原点的开端,过去的困境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应该延伸到自动驾驶时代。

从底盘开始

长城汽车咖啡智能2.0体系下的智慧线控底盘,正是对这一现状的有力终结,它可能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基于服务为研发逻辑,充分面向未来新技术研发的底盘。

为了面向数字化时代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需求,智能底盘首先要做到“全数字化”,解耦人的驾驶行为与驾驶的强绑定,从而能够让车辆自主的执行判断和操作,这是整车实现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以及承载更多技术想象力的关键。

这就对底盘中以往作为附属的“电气化架构”提高到整车中枢神经的地位,长城汽车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首先就是为整车和不同功能分区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数据交流接口,这让原有的功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数字化升级。

长城汽车全新电子电气架构是基于SOA技术为整车和域功能服务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接口服务,通俗一点讲,车内所有功能都像积木一样标准化构建,用户可以灵活的构建自己个性化的需求,把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形成服务生态。

有了这些服务接口,长城汽车就可以搭建起汽车内不同组件的“互联网”,车内彼此形成高速通讯的以太网,构成模块化的底盘架构,这为未来底盘根据技术进步不断升级打下了可靠基础。

长城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实现了数十个标准化服务接口,让智能驾驶实现积木式的升级。

当全部部件都“上网”后,传统的机械组件就可以被更可靠、更智能的数字化控制替代,包括电子机械线控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以及完全可以实现独立判断操作的车载计算中枢,这种“线控底盘”和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一样,未来轻点按钮,就可以实现车辆接管驾驶的诉求。

全数字化不仅降低了重量和机械部件的故障率,减少了缺陷可能,更重要的是,其还可以根据对用户驾驶行为的学习和预判,主动调整参数,相当于在底盘层面预埋了“中枢神经”。

这和市面上还在沿用传统机械结构或者电子助力模式的产品来说,拥有着绝佳的优势。

选择这条路,从无到有开发的,是长城汽车重新组建研发架构,1.5万余名研究人员的常年投入拿出的阶段性成果——咖啡智能2.0,包括全新电子电气架构为中枢、智慧线控底盘为基石和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的三大智能升级。

长城汽车以构建服务的逻辑来确定软硬件研发的目标,再进一步延伸到整车。这和国内只提“产品平台”的车企对比起来,是完全不同层级的产品创新。

延伸服务边界

服务往往需要技术作为支撑。

在过去的研发中,长城汽车在底盘、技术储备、供应链的内生发展,催生了自身对出行服务的量变积累,当面临智能出行时代对业务的底层重构时,往往会带来更高维度的理念和产品。

在智慧线控底盘基石之上的,是长城汽车的咖啡智能“1+2+N”智能架构,有了这套基础,长城汽车可以在上面针对“1个人机交互体系”,来扩展“算力中枢”和“智能软件”,最后才构成了面向用户的全面场景服务。

长城汽车CDO陈现岭曾表示:“我们现在讲智能化产品开发流程,是基于用户需求来做,从最初用户开始,首先有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完了以后有用户画像跟需求搜集,根据用户需求来定义相关功能,基于此打造特定的用户使用场景。”

在自动驾驶技术层面,由于底盘开发的时候预留了兼容的数据接口,充分考虑了自动驾驶的未来开发需求。

因此长城汽车可以轻松的集成下3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视觉传感器、高精度地图、导航及定位系统等传感器设备及其冗余的安全设备。

这正是数字化开发底盘预留出来的合理空间。

同样受益的还有芯片,长城汽车在高通7nm芯片基础上研发的ICU3.0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得益于SOA统一API接口,减少兼容性成本的同时,也让长城汽车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驾驶场景的训练和解决复杂场景驾驶问题上,把资源投入到正确的方向。

构建这套系统,得益于长城汽车首创的业内唯一量化式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用户使用成本评价,为用户降低使用成本50%以上,让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最切实的实惠,这也是长城汽车的初心。

因此,基于咖啡智能推出的咖啡智驾是国内首款功能设计领先、场景覆盖全面、可规模化量产的乘用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打好了这样的技术,才有底气去提统一、可持续的软硬件,以及数据搜集和用户行为分析,才能成为一步一步实现自动驾驶未来的基础。

数字化的未来

汽车行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革浪潮”,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每波技术浪潮下的创新公司,都在不断的研发、升级和颠覆。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中,只有少数适者才能依靠对核心价值的把控生存下来,成为长期主义的最好赢家。

他们善于拒绝“热度”,在聒噪的舆论中寻求最核心的价值变革。在他们的实践下,汽车不止是最早诞生时的代步工具,而逐渐成为移动出行生活的空间和载体。

数字化浪潮下,淘汰效应更为明显,大规模的数字革新,带来了对产品更懂得一批消费者,也大规模的改造着消费环境。

作为咖啡智能2.0体系下的的首款产品,摩卡上市100天,订单就突破2.5万,消费市场对于新理念的接受速度在超出市场预期的同时,也标志着对智能汽车的评价标准正在上移。

这也正是对长城汽车“低头研发”的最好证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研发目标,构建技术平台,通过技术、服务、产品的融合来让消费者感受统一的体验,这为所有致力于智能化转型的汽车企业面临的难题,交出了一份标准答卷。

“如果没有合适的道路,再快的汽车也没用。”

长城汽车正从一家“造车”企业,转变为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铺路者”,有咖啡智能在前铺路,追随者期待跟随的“范本”,已经在先行中划下第一道分水岭。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起点贸易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