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要租香港100年,李鸿章却只肯租99年,如今才明白他有多聪明

2022-01-10 15:22:23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经历了大大小小八十多个王朝,但能够维持两百年以上国祚的并不多,除了汉、唐、宋、明之外就是清朝,这五个朝代中最让人感到诟病的就是清朝,并不因为这是一个满族统治的王朝,而是在清朝的统治下国势越来越衰落。

即使以“弱宋”之称的宋朝,在统治时期全国的GDP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在清朝的统治下,因为闭关锁国,本应该是最兴盛发达的王朝却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最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西方强国宰割。

我们都知道,清朝末期签署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很多人都把这个罪过推到李鸿章身上,而事实上他只是慈禧的“代言人”,并且他已经尽自己的可能全力减少损失。比如,英国要租香港100年,李鸿章却只肯租99年,如今才知道他有多聪明!

一、顺风顺水的仕途之路

李鸿章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年纪轻轻就已经展现出了超人的才学,“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就是他年轻时的座右铭。

父亲李文安在朝为官,“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明治狱,尽心职事,政声卓著”,这是对李文安为官的评价。在父亲的影响与引荐下,李鸿章在朝堂上已经小有名气,未考功名之前就得到诸多京官们的器重和赏识。

而李鸿章本人也是不负众望,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之后又幸运地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门槛高,起点自然也高,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指点下受益匪浅,之后考取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也是从这时候起,李鸿章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大概机缘巧合,但更多的是他自身确实拥有较高的见解与能力,这让他在翰林院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的一介儒生文官,后来也能带兵打仗,他先后参与了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的作战,这个文官出身的武官,在数次的战场中逐渐总结出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所以他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

1865年,四十二岁的李鸿章已经官至两江总督,当时已经有诸多的西方文化、思想与技术传入到了中国,只是清政府一直用闭关锁国的顽固思想不肯接纳这些外来的文化,有很多保守派拒绝技术的改进,而李鸿章却恰恰相反,他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他的积极筹划与运作下,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他深深知道,“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在李鸿章的督导下建立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对当时的日本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起到了较高的威慑力。

李鸿章仕途一路顺风顺水,机遇是一方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格局较大,眼光较高,他从来看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去为国家思考国策。

二、清廷腐败老将迟暮

李鸿章的大半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救国,打破顽固派的思想去接纳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这也是他能够在朝廷当中像长青树一样保持不败的原因。

然而,一人之力毕竟是有限的,他再殚精竭虑也挽救不了晚清时期腐败的政府,八国联军不断入侵,他又充当起了“外交官”的角色,也成为了西方列国指定的谈判对象。

李鸿章作为外交发言人,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因此,他的后半生签下了30多个条约,其中还有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比如著名的《烟台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甚至在与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贿赂,“沙皇批准,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但李鸿章最终实得值可能只有50万卢布,李鸿章对此耿耿于怀,在人生最后时刻拒绝与俄方签约。”

清廷腐败、老将迟暮,很多事情都不会因个人的想法而改变大局,即使再有眼光格局的李鸿章,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也要虚以委蛇,但最终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的,他都选择了拒绝。在不可能拒绝的情况下,他只能尽力把损失减到最小。

据说他在《马关条约》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签约后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三、“据理力争”的谈判专家

之后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大局已定,难以改变,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也是如此,在八国联军的压榨下,清政府被迫接受英国提出的“补偿”,其中有一条是“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给英国,作为展拓香港界址,租期为99年”。

不为人知的真相背后是,当初英国提出来的租期为100年,而经过李鸿章的据理力争,最终定为99年,那么只有一年的时间,百年是租,99年也是租,为何李鸿章要在这一年的时间上据理力争呢?

原来,在当时西方列强的“国际法”中有一条规定,当一个区域被租赁100年时,该区域就会为承租方所有。也就是说,如果把香港租给英国100年,那么一百年后香港便成为了英国的领土,李鸿章显然知道这其中的“猫腻”。

因此,李鸿章在100年与99年上的租赁时间上进行了据理力争,即使现在忍一时租让土地,但在将来不能失去香港这块土地,李鸿章在当时就已经想到了百年之后的事,这也为后人收回香港留下了有利的证据。

李鸿章这个谈判专家,即使到迟暮之年仍然为国家着想,一边签着不平等的条约,一边和列国争取最大的利益,减少国家的损失,作为一个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他已经是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了。

《辛丑条约》是他签下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他已经开始咳血,他知道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仍然在尽力和列国谈判,把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而这个数字是根据当时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辛丑条约》签订结束后,李鸿章吐血而亡,享年79岁。他的一生也在丧权辱国的声讨中画上了句号。

小结

李鸿章在历史中也是一个饱存争议的人物,只是我们看待事物也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在一定的时局当中,难免会身不由己,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已经实属不易。

尤其当时的晚清已经病入膏肓,已经不是李鸿章个人所能够挽回的局面了,他所能做的,大概也是他尽力而为之的结果吧。

参考资料:《李鸿章家族》《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时刻周刊 http://www.eieku.com/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起点贸易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