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23:43:26
► 文 观察者网 王恺雯
一纸“双减”政策落地,教培行业迎来剧变。
近5个月来,有人被迫离场、有人苦苦挣扎。选择留下的,他们的转型之路是否顺利?曾经风光无限的K12教培机构,为何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有十余年教培从业经历、在某知名教培机构任职管理层的小林,对观察者网讲述了她这些年的亲历见闻。
在小林看来,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早有苗头,2018年就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才会“下猛药”。
“重拳”之下,转型成为非营利机构?抑或放弃学科类培训业务,投身素质教育?其实都面临很大风险。小林坦言,目前还没看到转型成功案例。
而对于数以万计的学科类教培从业者来说,他们的转型同样困难重重。教培人员已经形成细化分工,授课、辅导、课后服务各有所长,但可能并不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很多公立学校基本上是拒绝机构类教师的。
小林透露,现在一些小机构会和家长、学生合作“钻空子”,一旦有执法机构来检查,便有人“通风报信”,老师马上把学科类内容收起来,拿出非学科课程。下课后,老师会请小朋友吃披萨,奖励他们“表现得不错”。
目睹K12教培从崛起到疯狂再到“一夜入冬”,小林认为,资本的无序涌入已经让这一行业偏离了教育的内核。各家机构面上凶猛“烧钱”、疯狂扩张,实际却是寅吃卯粮,饮鸩止渴。
2021年11月29日,执法人员在嘉兴市嘉善县依法对一家培训学校户外广告进行拆除 图源:IC Photo
以下为小林自述:
我在教培行业有十年左右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见证了整个K12学科培训从孕育到快速发展再到迅速消退的过程。
差不多五、六年前,我周围很多家长报名校外学科类课程时还要拼手速、抢名额。但随着培训机构加入线上课程,已经不存在需要秒杀一个名额这种情况了。到2019、2020年,反而成了机构抢人大战,从原来把教培作为比较稀缺的资源去抢,变成了“资本化”运作后机构疯狂收割用户、急速扩张,用户和培训机构的位置已经完全不对等了。
一开始大家对整个校外培训可能还没有那么了解和接受,到后面学科类校外培训已然变成了标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问题,我们看到参加校外补课的年龄层不断下沉。
以前我和同事交流补课的问题,只会和同龄孩子的妈妈去交流,但是后来连幼儿园孩子的妈妈都很焦虑,询问我们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什么课程,明显能感受到对于补课的焦虑。我几乎没有听过谁家是不补课的。
目前还没看到转型成功案例
在行业内,其实还是很早就能察觉到风向出现变化,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不是2021年才出来的。
早在2018年8月,国办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那个时候已经在关注对师资的规范,细化培训安排,包括校外学科类培训要向教育部门备案、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等。到2019年就有一些行动了,但当时各家培训机构只是去做一些合规化处理,认为这些政策就是规范校外培训,只要做到合规应该问题就不大。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尽管苗头已隐约显露,但今年7月“双减”落地后,行业内还是颇感意外,没有想到政策最后会变得那么严格。可能是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才会下这么一剂猛药。
根据“双减”意见,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而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在新政策之下,各家教培机构纷纷走上转型之路。
但我目前是还没看到什么转型成功案例。
所谓的成功,得是企业的主体营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整个校外培训的赛道,不论是不是学科类,营利还是非营利机构,其实都是受到影响的。新政下K12培训机构最大的一个“死穴”,就是双休日和寒暑假禁止开课。
2021年8月31日,北京东城区光明楼,“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学科类培训退潮,非学科类艺术素质教育成新热点 图源:IC Photo
还有一些知名机构要转型做考研,我们所熟知的考研机构其实拼得都挺凶残了,你想整体去切换赛道,没有原始积累,还要承担那么多人力成本,我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周围各大机构的伙伴,尤其是销售相关岗位的,从精锐到火花思维、豌豆思维等,基本上都被裁掉了。还有像VIPKID、哒哒英语、ABC360等以境外欧美师资线上教学为主营模式的机构,几乎在主营业务领域“全线崩塌”。
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只是“双减”这一件事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培机构内部本身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才导致在一个政策出来之后,直接就溃败了。
至于“营转非”,资本总是逐利的,如果做成非营利性质,这本身就不太符合他们的初衷。而且当所有机构都扎堆去做“营转非”,原本能活着的机构,可能用户就会被分割,也入不敷出了,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是比较艰难的。
之前也有业内人士建议K12机构,与其费心考虑“营转非”的合规切换,不如直接“培转非”(指转换赛道)。
我也和做非学科类,也就是素质类培训机构的朋友聊过,一些项目可能因为相对小众,有一定的供需平衡,还能维持一定的运转。但是,当大量生源涌入,上游的师资供应端就会出现问题,尤其像音乐、美术、书法、体育项目等,目前的专业人员可能满足不了现在的用户需求,养成也需要几年时间,这就限制了它的规模化发展。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19097560730893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18837333429540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18402694483213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18805775502599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19091340463368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19055810546981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35849506138639629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35851467055500552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26242943388958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1426453241662727